配资操盘 写点生活|芋饺乡忆

配资操盘 写点生活|芋饺乡忆

潮新闻客户端 俞天立配资操盘

不用面粉做的饺子,你吃过么?

在我老家新昌,许多人家都会做一种不用面粉的饺子——芋饺。这种越地小城的特色小吃,以芋艿、番薯、猪肉为主要原料制成,入口细腻顺滑,俗称“一溜下”;嚼之软糯留香,主打一个“鲜”,为长辈总说“鲜掉眉毛”的吃食。

乾隆年间,芋饺便已风靡新昌城内外,传习至今,已成乡人或居家或待客的一道传统美食。当年家父远赴重庆读大学,也是吃了奶奶做的芋饺去赶绿皮火车的呢。

做芋饺,芋艿一定要好。新昌多山地,土质适合,所产芋艿质地细腻,天然就是上好的食材。北宋苏轼说芋艿“香似龙涎仍酽白,味如牛乳更全清”,用来夸赞新昌芋艿毫不为过。以前困难时期乡人难得吃一回鱼,用谐音相同的“芋”代替,便有了“年年有余”的喜庆意味。这地里长的“素鱼”逢年过节是必备的。

展开剩余78%

做芋饺自然要用上本地芋艿,用筷子在上面扎些小洞,上锅蒸熟。出锅的熟芋艿去皮,趁还滚滚烫火火泡时,用大号饭勺压扁,将红薯粉拌入,再持一杆小杵捣匀,捣至泥样,便是待用的面料了。馅料是土猪肉,加碎荠菜、小葱,撒上食盐,淋上香油。包饺子倒也没啥特别,揪下一小团面料,先搓圆,再压扁,塑成小圆片。舀一小勺馅料放进去,两手大拇指和食指顺势一捏,捏成个三角形,中间那“人”字凸起像极了奔驰车标。芋饺煮法和水饺类若,煮至半透明,放些葱花、香菜,便可以起锅了。芋饺皮有个特色是做得紧致,汤汁不会渗入馅中,一小碟醋就能蘸上一大碗芋饺了。这道美食可以做菜肴,也可以当主食。

奶奶做芋饺是一把好手,奔九十的人了,还舍不得歇了这门祖传厨艺,和小辈一道和面料、拌馅料。我们逢年过节回老家,必定是要尝尝她亲手做的芋饺的,返杭时她还要做上一大盒让我们带回。丈母娘是临安人,平生头一回尝芋饺,便连连称道:“好吃!好吃!”说要做奶奶的徒弟,跟着她学包芋饺。我们小辈更是非奶奶做的不爱吃的。

早年间,奶奶做得勤,我们也吃得欢,几天不吃便生出馋虫。奶奶家住大佛寺边上一小区,距景区不过一炮仗路。少时卧佛刚开凿好,景区对小孩看管得不严,我就偷偷溜进寺院想看个新奇。卧佛开凿在崖壁洞窟里,栈道幽峭,山路崎岖,好在山不算太高,我铆足劲儿登到山腰。想到马上能见到卧佛了,一时兴奋忘情,对着山谷大呼小叫。不料这一呼一叫,阴风四起,黑云翻卷,电闪雷鸣,雨意渐浓。偌大个景区除了菩萨佛陀空旷无人,我的心里不禁有些发毛。骤然间,天地昏黑如墨,水帘般的大雨倾泻而下,浇得我浑身战栗不已。

正准备打退堂鼓时,忽然记起了爷爷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这句话,遂心如金石,咬牙坚持,终于登顶,见到了供奉在须弥莲花宝座上的亚洲第一大卧佛。有道是“佛佑平安,法护众生”,那壮美硕大、面相慈悲的佛像完全令我忽略了接下来的事情。

晚近时分,我落汤鸡似地回家。奶奶打着伞,早已等候在小区门口。我后来方知,她为了寻我,四处问人,都快急疯了。见我像水中捞起的狼狈样,她没好声气地一顿数落:“野到哪里去了?你个猢狲精!”我大气不敢出。“晚饭不要吃了,饿一晚上!”她余怒未消,撂下我气咻咻地走了,脚步叭哒叭哒溅起一片水花。自知犯了错,我瘪塌塌地回到家中……渐渐觉得睡意如奔兽袭来,一头倒在床上,进入沉沉的梦乡。

奶奶是个急性子。我以为她真的生气真的要让我饿肚子了。可是那晚,她还是做了一碗荠菜肉馅芋饺,轻手轻脚推门进来,放在了床头柜上。我醒来已是晚间时分,饥肠辘辘,想找点吃的,恰逢其时地闻到了一缕悠悠清香。望着那碗汤汁漉漉漂着葱花的芋饺,所有的委屈都在瞬间融化。翠如琅玕的荠菜饺无比诱人,我饿狼般操起勺子舀起芋饺,三下五除二,真的是“一溜下”的爽。这一碗莹莹润润的芋饺,代表奶奶的宽厚和慈爱,浓浓的亲情散发出馨香的真味。

我有每天在台历上写一句话作日记的习惯。当天,我写下这样一行文字:“去大佛寺看卧佛淋了雨,吃了奶奶的芋饺。”旁边画了一张奶奶的笑脸。

光阴荏苒,几年后爷爷走了,奶奶一人孀居在家,很长一段时间她不再做芋饺,仿佛失了魂。尝不到那鲜美的家乡味,我们小辈也仿佛失了魂。

“人死万事休,福要活时修。”这样的话,像个钩子一样挂在奶奶的嘴边。她把思念养在花草中,把愁苦纳在鞋底里。护士出身的她活在坚硬的时光里,心底却依然还是那么柔软。她种下的蟹爪兰,纵使相隔百里,我也闻得到清香。

那年国庆奶奶随我们来杭州,母亲带她逛街,她走着走着,竟念叨起:“我这次来做什么呀?是来过年吗?”母亲纠正说是过国庆节,她又问“渭清(爷爷名)呢?他怎么不来?”母亲一时不知怎么接话,就把话题岔开:“走,我们回家包芋饺去!”奶奶说:“我没心思,芋饺以后再做吧!”我心想,奶奶是在思念远行的爷爷,还是在怀念往日的时光?

缝袖口用针线,缝心口靠时间。我们终又吃上了奶奶亲手做的芋饺。那是在我婚后奶奶第一次上门,见到我大肚弥勒模样的岳母,难得开心,主动传艺授技,教会了她做芋饺。“拌芋艿和番薯粉的时候,一定要趁热!”临行时,她在电梯口还不忘对我岳母叮嘱道。“知道了,知道了!”岳母连连应道。“我老了,以后芋饺就靠你们做了!”奶奶心里有一面镜子,镜子里照见的,是她对厨艺失传的忧心。前不久,她刚做过心脏手术,身体大不如前。这碗芋饺,虽和以前是一样的好吃,我却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。

芋饺不可无馅,家不可无亲情。没有了亲情,再好吃的芋饺也寡淡无味。我留恋日历上记下的那碗芋饺,那是我这辈子吃到过的最好吃的芋饺了!我们回不到过去,有芋饺可以。我们留不住亲人,有芋饺可以。我们望不见故乡,有芋饺可以。围坐一炉,笑语欢声,揉粉,剁馅,下饺,便是一家人共同的温馨记忆。

我和岳母都暗下决心,等奶奶下回再来我家,一定要亲手做出地道家乡味的芋饺,让她尝尝。我们还在,手艺还在,家还在呀!

作者简介:俞天立,浙江省第九届“新荷计划”入库人才、杭州市高层次人才。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、浙江省杂文学会会员、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。已出版散文集《茶当酒品》《素手调艺》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配资操盘

发布于:浙江省